火狐直播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深读|轻轨首次“驶入”中亚 他们在阿斯塔纳给出“中国答案”

来源:火狐直播    发布时间:2025-09-10 22:39:50


  当“不出海,就出局”成为普遍的产业链共识,他们以果决不疑的魄力“打开心门”“走出国门”。当“抱团出海”“逐梦蓝海”成为值得遵循的实践路径,他们以苦干实干的身姿搏一个未来新图景。当“发展振兴”“共同现代化”成为古老大陆上新的时代主题,他们合力讲述着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造福上合国家人民的生动故事。

  当“不出海,就出局”成为普遍的产业链共识,他们以果决不疑的魄力“打开心门”“走出国门”。当“抱团出海”“逐梦蓝海”成为值得遵循的实践路径,他们以苦干实干的身姿搏一个未来新图景。当“发展振兴”“共同现代化”成为古老大陆上新的时代主题,他们合力讲述着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造福上合国家人民的生动故事。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伊希姆河,阿斯塔纳城市地标“生命之树”和不远处112车站蓝色的轻轨列车相映生辉,这个清新而现代的中亚都市开启了活力满满的一天。

  中建六局和天津轨道交通集团的作业人员,已经在施工、调试点位忙碌上了。这是建设中的阿斯塔纳轻轨中亚第一条轻轨线路,建成后,阿斯塔纳将成为继塔什干和阿拉木图之后,第三个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的中亚城市。来自中国的建设、运营人员,将在哈萨克斯坦新首都倾力实践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倾心贡献天津方案、天津经验。

  时间回到2023年7月16日,刚刚从中建六局以色列项目上回国休假的纪成龙,接到了一个急促的电话。电话那头,所属桥梁公司负责人通知他立刻赶到六局总部开会多年海外打拼的他意识到,这次估计又是一个外派任务,而且大概率是个“大活儿”“急活儿”。

  会上宣布,因现场施工力量不足,工期压力较大,他将被派往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轻轨项目,火速驰援,抢抓进度。散会后,订机票,安排行程,妻子知道了消息,默默地为他收拾行李

  19日,作为执行经理的纪成龙和项目经理林立光一起飞抵阿斯塔纳。来不及休息,业主总工带着他们赶到阿布扎比大厦和音乐厅附近踏勘场地,而他们领到的首标任务,就是一座连跨四个路口的四联现浇桥。“踩点”完毕,一向硬朗的东北汉子纪成龙感受到了空前巨大的压力。

  阿斯塔纳轻轨全长20余公里,全部为地上线。他们要建的这座四联现浇桥,最长的一联跨径达65米。跨径更大、更牢固的现浇工艺,工期本来就长,且作业时下部还必须有足够的支撑,需占用路面,必须要协调交通导改。他们抵达时已临近7月下旬,世界第二冷都阿斯塔纳最早在9月底就可能飘雪,没设备,没物料,没人力,短短两个月建完,可能吗?

  这里还恰好位于主干道塞甘纳克大街上,全阿斯塔纳的官员和市民都在看着。纪成龙明白,这四联现浇梁是他们的“首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甚至,容不得他有任何的犹豫迟疑。作为六局桥梁公司“老人”,当晚,一个施工组织计划在他脑中形成:机械、设备如汽车吊、钢筋模板在当地筹集,现浇梁和支撑所需钢材从国内紧急订购、发货,交通导行协调当地警察等部门审批,首批200名实施工程人员从国内组织

  千头万绪,人员是重中之重。为了确认和保证200名工人从国内快速驰援阿斯塔纳,他们优先选择拥有护照的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办齐了哈方要求的邀请函和各项材料,同时,组织人员到哈萨克斯坦驻华使馆进行面签。一番马不停蹄的筹备,200名实施工程人员于8月18日上午顺利抵达阿斯塔纳,“熟练工人”这个最关键施工要素落实下来,纪成龙心里有底了。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为了确认和保证这支施工队伍在异国他乡的生活,项目部提前开辟好营地,准备好锅灶炊具和米面粮油,队伍抵达后的第一个中午就生火起灶,吃上了可口的饭菜。

  200名作业人员迅速投入四联现浇桥梁的施工准备中,这一天距离纪成龙抵达阿斯塔纳仅有一个月。看着繁忙的现场,当地市民惊讶间不时驻足拍照,他们的城轨梦想又近了一步。

  中国建造在阿斯塔纳开始展露风采,宏伟的四联现浇桥,从9月底开始慢慢地揭开了施工围挡,和市民见面。工期把握恰到好处,完美避开雪季,六局中建桥梁的作业效率让哈方看到了其卓越的履约能力。顺理成章,他们进一步收获了更多的标段合同,包括全线座车站中的9座,以及5个区间和一个车辆段工程。

  40多摄氏度的威力让来自中国的工程人员着实领教了一番,“穿普通的羽绒服根本没用,站在外边一会儿就冻透了!”项目部员工异口同声。

  10月,他们接下部分区间正线标段,倒排工期一算发现,要实现2024年全线桥通,就不能坐着干等到第二年春天,这个冬天就得开工!唐杰有些发愁。他知道一般连续五天达到

  -5℃,就判定为冬施期,一些环节如混凝土浇筑必须“上措施”才可能正真的保证质量,当时的阿斯塔纳地表土层已经上冻,地上施工基本不允许了。他找来地勘资料发现,当地土层冻深极限是2.5米,既然上部施工不允许,那是不是能够在冻层以下做桩基础呢?于是决定利用冬天先把桩基础抢出来,开春就能直接做承台和墩柱了。隆冬的阿斯塔纳,场地积雪有半米深,挖掘机抓斗砸向坚硬的地面,只有一道浅浅的痕迹。在旋挖机的帮助下,打孔下桩还算顺利,只是在外的机器和人员还是“遭不住”。最冷的几天,他们给机器加注可抵抗

  -25℃严寒的液压油,但还是冻住了。他们不敢让机器熄火,一旦熄火,第二天就“打不着”了,可能要花费一整天和机器较劲。露天绑扎钢筋、注浆的工人穿得很臃肿,不到半小时就冻透了,必须到临时板房里取暖缓解,确保人身安全。经受了极寒历练的“基建狂魔”,有时更大的考验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要和时间赛跑。

  年5月底,纪成龙接到一项指令,要求在6月20日前完成112车站附近一处跨路面连续门型墩柱盖梁的施工,确保届时恢复路面以执行重要保障任务。项目部经过一番周密验算,发现即便是从当天开始7x24小时不间断施工,5座门型墩柱全部展开作业面,在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也无法在6月20日前完成。“

  原则问题坚决不能妥协!”项目部做出了决策,顶着巨大的压力,“否决”了有关方面的工期要求。沟通现场,气氛一度紧张而尴尬,但工程人员专业的解释,终究是说服了业主等方面,同意项目部提出的工期节点。“真的不能再快了,再快就要出问题了,这是底线,在我们这里决不能突破!”纪成龙回忆道。但是,他们也下了“军令状”,承诺可以在

  6月25日前竣工、移交路面。为了这个承诺,项目部班子成员日夜轮班值守,阿斯塔纳一位分管副市长也坐镇现场“督战”。五座大型墩柱盖梁同时展开作业面,五台吊车分头作业,还租用了两台备用吊车待命,“这多出来的两台,就是闲着也得在那放着,一旦某一台出了问题能立马顶上,否则工期就可能不保。”唐杰说。

  6月22日施工完毕,腾出路面,给哈方的后续处置创造了宽松的时间。为此,项目部还收到了外事部门的感谢。紧锣密鼓,只争朝夕,当年

  10月,全线实现桥通,中国速度在中亚大地上演,中国建造、中国技术、中国标准随之落地生根。

  中建六局各标段节点步步推进,另一个系统的中国轨道交通力量也悄然出现在了阿斯塔纳。他们是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关负责人和各专业人员:

  年4月15日,成功签署阿斯塔纳轻轨(CTS)一期项目咨询服务合同。2024

  年10月10日,首批技术人员一行7人驻哈开展工作,深度参与设备咨询前期工作。2025

  年2月28日,派出培训讲师对哈方首批29名司机进行理论课程培训。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是天津企业,中建六局为驻津央企,此次双方携手参与阿斯塔纳轻轨项目,可谓天津元素十足。用中建六局党委常委、首席财务官张勇的话说,这正是中国企业“抱团出海”的一次实践。

  31省区市第二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从“7047”工程始建时间算起,天津地铁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记者获悉,不管从集团负责人,还是各专业技术人员,都对此次出海倍感振奋,信心十足。另一端,哈方决策者在全方位了解了天津地铁发展历史、运营规模等信息后,果断选择了这个合作伙伴,甚至认为无需再考察其他城市的地铁系统。孙彦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作为首批技术人员于去年

  10月飞抵阿斯塔纳的。他是天津地铁集团设备中心副经理,一名经验比较丰富的地铁“老兵”。当时,天津地铁津静线开通运营不久,这条市域线以高架为主,和阿斯塔纳轻轨相似,全线的联调联试工作,孙彦旭都去参加了。联调联试,是地铁建设完成之后和试运行之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是对地铁设备、信号、调度、车务、车辆等各个系统的综合检验和测试,目的是排查、发现、解决问题。

  津静线联调联试期间,孙彦旭和同事采用全程跟车的方式加快调试进度,过程中发生了几次不明原因的突然停车,这让他异常警觉。他判断,很可能是在设施安装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待下车沿线路逐个排查关键部位,发现果然是漏泄同轴电缆的安装方向出现了问题,导致车地无线通信中断,造成突然停车。经对全线漏缆进行排查、纠正,此后再未出现此类问题。

  当时我们吃饭睡觉都在列车上,就为了随时察觉缺陷。这次这么早就来阿斯塔纳,就是要把我们的经验用在这里,在设施安装阶段就避免相似问题。”孙彦旭说。从线路除雪方案,到自动售票机配备

  ;从实地走访调研,到制度规范编制天津轨道交通人员开展着各项卓有成效的运营准备工作,给哈方提出了众多可行的建议,得到认可和采纳。

  29名哈方轻轨司机学员来到天津,接受系统的列车驾驶培训,他们被称为“种子”司机。

  2月,天津城市轨道咨询公司副总经理郭宏和团队就飞到了阿斯塔纳,组织讲师对“种子”司机开展理论培训。目前,这批司机在天津接受完实操训练,已成功结业。后续,还将对哈方的调度、站务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短短几个月,郭宏往阿斯塔纳飞了三次。在她看来,阿斯塔纳轻轨在当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天津地铁来说也是第一次“出海”,同样意义重大。“天津地铁的历史底蕴和成熟的运营体系,给了我们做好海外项目的底气。”天津地铁曾为国内多个城市的地铁做过司机培训,比如沈阳地铁、西安地铁、北京地铁

  4号线等线路。郭宏团队结合这批种子司机的工作经历,因材施教,助其尽早掌握驾驶技术,适应全新的操作逻辑。为他们量身定做了培训方案,光教材就多达

  名种子司机原来大多从事铁路货运,只有少数人在阿拉木图仅有的一条地铁线路当过驾驶员,理念的碰撞从一开始就发生着。“列车进站后停车误差不能超过上下30厘米,这个好难”“为什么中国老师教我们一定要同时做到口呼和手指?”活跃的学员尕子一子在课堂上抛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按中国标准,站台和列车之间有屏蔽门隔开,这样做才能够增加安全系数,还能在极寒的冬天营造一个温暖的候车空间,列车只有和屏蔽门精准“对位”,才能让乘车更加便利。驾驶员口呼加手指,多重确认,能更加进一步增加指令的确定性,减少出错概率培训师刘坚和张垚,都是有着十多年“驾龄”的地铁司机,他们的回答,把中国标准、天津经验传递给学员。

  在中国讲师看来,这批哈萨克斯坦“种子”学员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谦逊的态度,他们渴望在本国新的线路上工作,“每一个学员的笔记都做得工工整整,有的还自发学中文。”张垚说,相处下来,他们既是师生,也成了朋友。

  年6月12日,一列中车唐山出品的蓝色列车在112车站吊装上线,那一刻,一位阿斯塔纳青年高呼:“谢谢中国”!

  80%的中国产材料。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汇成磅礴之力,共同打造着阿斯塔纳的未来城市名片。

  1号线,中车香港中标迪拜城轨蓝线在中国城市轨道出海的名单上,中企参与的阿斯塔纳轻轨项目,必将接力成为一个闪亮的存在。

  8月16日凌晨2时,曾在阿拉木图当了5年地铁驾驶员的加那提坐在天津地铁10号线列车驾驶室,操作着操纵杆,一旁是讲师刘坚。“道岔位置,正确”手指,口呼,列车缓缓启动,抵达下一站后,精准停靠在停车线。

  8月22日夜里10点,临近纳扎尔巴耶夫机场的在建车辆段内,机器轰鸣,挑灯夜战,纪成龙和施工负责人交流着最新进度。或许不需要多久,加那提、尕子一子们就将驾驶列车,驶出这个车辆段,停靠在101机场站,载上市民和游客,驶向下一站,驶向春天。